近日,成都市政府审定发布《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和《低碳成都100案例》(以下简称《案例》)。自2017年成都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级绿色低碳发展报告以来,2021年已是第4年持续发布。《报告》展示了“十三五”特别是2020年以来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最新进展,《案例》展示了“十三五”以来全市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成效和先进做法,包括城市低碳布局、低碳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交通、节能低碳建筑等10方面共100个具有较强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的绿色低碳发展优良案例。
人均碳排放位列全国十大城市最低
记者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十三五”时期,成都以占全省18.7%的碳排放承载了24.5%能源消费、25%的人口和35%的经济体量,以年均2.2%的碳排放增长支撑了年均7.1%的经济增长,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碳排放强度累计降低21.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评居全省第一。
“成都致力于培育壮大低碳经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入围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培育现代服务业上,新经济企业达45.8万户,活力指数居全国第三,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2%,‘十三五’期间三次产业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达65.7%。”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杨斌平表示。
同时,成都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退出煤炭生产、烟花爆竹、印染和钢铁长流程冶炼高耗能产能,基本实现燃煤锅炉全域“清零”。2020年调入可再生能源电力582.4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减少碳排放超0.5亿吨。
在提升城市建设能源利用效率上,成都加快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促进土地利用方式以依靠增量为主向“增存并重”转变。加快城市绿色建造步伐,累计建成绿色建筑超2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面积近1亿平方米。率先在全省启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行动,单位GDP能耗实现“五连降”,累计下降14.24%。
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
“作为绿色低碳产业聚集区,成都在碳中和产业方面加快建圈强链,取得明显成效。”杨斌平说,光伏和氢能生态圈初具雏形。强化晶硅光伏领域优势,融入全球光伏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初步形成以郫都区、龙泉驿区、彭州市为核心的“三城两极、一环四带”氢能产业空间布局,氢能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
生态环境产业营收突破千亿大关。成都围绕打造“1113”环保产业发展新格局,高水平建设长安静脉产业园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基本形成覆盖大气、水、土壤、固废、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技术装备体系。2020年,全市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020亿元。
绿色金融创新亮点纷呈。成立成都香城绿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建设“绿蓉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实现金融资源与绿色产业高效对接,已入驻金融机构25家,发布金融产品82款,帮助企业获得授信29.2亿元。
生态系统年固碳超200万吨
据悉,成都围绕“增汇、固汇、普汇、创汇”4个方向,实施公园城市全域增绿行动,生态系统碳汇超200万吨,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加速呈现。
发展碳汇经济。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成都行动”,率先探索实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林长制”,推进龙门山生态提升、龙泉山生态修复,截至2020年,全市森林面积为8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2%,森林蓄积量3677万立方米。
建设天府绿道。规划建设总长为1.69万公里的天府绿道,打造引领未来的城市“绿脉”。2020年,累计建成4408公里、居全国第一,有机串联生态区55个、绿带155个等,增加开敞空间752万平方米。
打造“绿心”“绿肺”。规划建设总面积为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打造“绿心”。规划建设总面积为1459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打造涵养城市生态的“绿肺”。
打造“碳惠天府”绿色名片
“成都结合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启动,在国内首创以‘碳惠天府’为品牌,以‘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开放运营’为路径的碳普惠建设思路,上线‘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集成燃油车自愿停驶、新能源车使用、环保随手拍等40余个公众碳积分场景。聚焦低碳餐饮、商超、景区、酒店等消费场景制定低碳示范评价,推出第一批14家以伊藤洋华堂、红旗超市等为代表的低碳消费场景。”杨斌平介绍。
成都还引导实施节能改造、低碳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开发碳减排量,推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湖泊湿地等重大生态工程的碳汇向资产转变,已完成7.5万吨碳减排量初始储备。发动重点排放企业、国有单位、上市公司、出口企业等主动认购,一汽丰田、通威太阳能、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兴业银行等13家单位成为首批碳中和公益行动认购企业,累计消纳碳减排量约1.5万吨,通过碳中和公益行动动员社会责任企业认购,使社会节能降碳行为产生的环境效益呈现经济价值,与全国碳市场形成互补。
杨斌平说,下一步将加快制定碳中和公益行动方案,进一步完善绿色公益平台功能,拓展碳积分获取途径、丰富普惠商品激励,持续开展碳减排项目开发和培育碳中和综合服务商,促进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企业、公众的自觉选择。
-
统筹不力 监管缺失 河北部分市县违规处置污泥问题突出
2022年4月,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河北省发现,邢台、唐山、衡水枣强等地部分企业长期违规处置污泥,环境风险隐患突出,相关部门统筹不够,一些地方监管不力。一、基本情况污泥含有害物质,未经有效处 ...»详细2022年04月28日 -
生活污水直排、落后产能淘汰不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集中通报5起典型案例
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记者王仁宏)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第三批5个典型案例进行集中公开通报。据悉,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查实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核实 ...»详细2022年04月27日 -
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完成督察进驻工作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第二轮第六批5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于2022年3月23日至25日陆续进驻河北、江苏、内蒙古、西藏、新疆5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督察。截至2022年4月25日晚22: ...»详细2022年04月27日 -
沙尘暴蓝色预警 京津冀等10省区市有扬沙或浮尘
中新网4月21日电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中央气象台4月21日6时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受大风天气和沙尘传输影响,预计21日08时至22日08时,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中西部和东南部、宁夏、陕西中北部、 ...»详细2022年04月21日 -
国家发改委:6家家电龙头企业已申报约1700万台“四机”回收目标
人民网北京4月19日电(记者申佳平)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今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透露,近日,已有海尔、格力、TCL、长虹、美的、海信6家龙头企业自愿申报参加202 ...»详细2022年04月19日 -
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记者高敬)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18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受国务 ...»详细2022年04月19日 -
生态环境部: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严守生态环境风险“底线”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记者余璐摄人民网北京3月30日电(记者余璐)“今年乃至‘十四五’时期,我国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严守‘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生态环境风险‘ ...»详细2022年03月30日 -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全面动员行业创新资源 培育“绿色”创新能力
人民网北京3月30日电(王仁宏)今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举办“会员日”活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在活动中透露,为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将在全行业开展为期三年的 ...»详细2022年03月30日 -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与美团单车发起“一人骑行减碳一吨”行动
据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官网消息,3月26日“地球一小时”来临之际,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与美团单车发起“一人骑行减碳一吨”行动,鼓励和号召居民通过绿色出行的方式保护地球,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这是继去 ...»详细2022年03月25日 -
生态环境部部署2022年六五环境日宣传工作 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
制图:郭思邈人民网北京3月16日电(王仁宏)6月5日是环境日。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六五环境日宣传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据悉,六五环境日当天,生态环境部将联合中央文明办、 ...»详细2022年0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