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立法,意味着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法定义务,具有某种强制性。垃圾分类井井有条,来源于每一个人的遵规守矩。某种意义上,垃圾分类不只是分拣垃圾的事,也是培育公共意识、推动社会治理的一个典型切口。
随着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北京垃圾分类迈入新阶段。节后首个工作日,市委书记蔡奇专门就生活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强调要以这两件“关键小事”撬动基层治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共建健康美丽家园。同期,为督促法规更好落地,北京市城管执法部门已启动为期3个月的生活垃圾强化执法专项行动,重点查处生活垃圾混堆混放、收运企业混装混运等行为。
法规施行,效果几何?从城管执法部门首次督导的情况看,落实程度有些参差不齐。一些走在前列的小区单位已经结合实际拿出具体办法,有的打造微型垃圾循环系统,贯通厨余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的各个环节;有的创新“净菜上市”模式,对辖区内商超产生的尾菜专收专运,有效化解了分类“痛点”。但另一些小区单位,还处于“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崭新的宣传横幅旁边就是破损的垃圾桶,居民随手扔垃圾袋堆成山的情况依然多见。如此种种都说明,垃圾分类要真正从立法规范、呼吁引导化为日常习惯,还有很多现实难题需要攻克。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是文明生活水平的重要体现,对此,社会已有普遍共识。从既有问题来看,多半是经验欠缺所致。比如,对于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类别,人们心里虽说大概有数,但走到垃圾桶前又难免犯嘀咕,最后不管拿准拿不准都“其他”了之。还有就是部分责任主体在认识上仍有欠缺,在管理上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实施措施空白,分类指导员未能到岗,精细化服务跟不上,居民参与度自然上不来。
专门立法,意味着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法定义务,具有某种强制性。换言之,在这件必须为之的“关键小事”上,循序渐进不等于消极观望,各方都要向前一步、行动起来。居民和单位作为投放主体,首先要在前端动起来,打破路径依赖、备好“两桶一袋”,培养分类投放的好习惯。另外,物业作为垃圾分类管理的直接责任人,也要肩负起自己的职责。一方面,普及分类知识、发挥指导员作用,力促垃圾分类宣传入户入脑入心。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以服务促管理,针对厨余垃圾易脏手等槽点,不妨在垃圾箱房配置感应式洗手池或备好消毒湿巾。比照现实去设计方案,贴着心理去执行规定,一环扣一环,垃圾分类就能落地跑起来。
徒法不足以自行,必要的惩治同样是治理的重要一环。试看那些垃圾分类推行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无不靠强化执法落实公民义务。为了有效监管垃圾分类,新加坡政府专门成立巡视队,韩国则在小区垃圾投放处设置摄像头。本市新规在明确权责的同时,也推动建立了综合行政执法机制,要求相关部门加大督导力度。当然,面对千家万户、大小主体,执法部门尤须一把尺子量到底。特别是要理顺垃圾分类前后端,建立从投放、收集、到运输、处理的全流程监管体系,避免“前端分类后端一勺烩”,确保公共治理的公信力。当严管真罚落到每个小区、每家单位,垃圾分类就能打破“理念认同,行动滞后”的怪圈,从时尚走向日常。
垃圾分类井井有条,来源于每一个人的遵规守矩。某种意义上,垃圾分类不只是分拣垃圾的事,也是培育公共意识、推动社会治理的一个典型切口。在立法开启一个全新时期之后,关于垃圾分类,我们一边需要将法律的精神落到实处,一边也需要开启更多的思考:能不能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协商,逐步找到符合各个社区自身特性的、行之有效的公约?能不能在部分热心居民的带动下,触动或引导更大范围的群众参与?政府能不能变主导为引导,有效调动居民参与、营造社区氛围?在实践中答好这些问题,我们在法律底线之上,就会再拥有一道道坚实的防护网。垃圾分类这项曾被视作“老大难”的考题,就会不断找到“更优解”。
垃圾分类是好事,也是难事,难就难在它也是对全民生活理念与消费习惯的重塑,对城市治理理念的重塑。北京作为大国之都,作为超大型城市,理应走在前列,盘活社会力量,实现多方联动,让首都治理体系更完善、更顺畅。
-
说说碳中和的那些事儿
“碳中和”成了热词。从今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我国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 ...»详细2020年12月25日 -
如何让垃圾分类更简单、可执行?一文了解
如何让垃圾分类更简单方便、可执行?能够说分就分想分就分,是很多朋友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些疑惑,来听听专家的解答。▌扔厨余垃圾要不要破袋?很多人有疑问,扔厨余垃圾,能不能把塑料袋一起扔进去,还是要破袋以后 ...»详细2020年08月26日 -
环保科普专栏丨环境监测常识
环境监测是指环境监测机构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医学、遥测、遥感、计算机等科技手段对环境中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生态等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以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各有关单位排放污 ...»详细2020年08月17日 -
健康生活 | 近期暴雨一发不可收拾,饮用水会被污染吗?
近期全国降雨量比较大多地出现暴雨像是天空的花洒开了阀门一发不可收拾话说如此粗暴的雨我们的饮用水会被污染吗<imgsrc="/upload/news/image/2020/07/09/202007091 ...»详细2020年07月09日 -
植物源排放、平流层输送、二次转化、四季均可生成 臭氧污染的背后有多复杂?
臭氧在这个夏天,成为继PM2.5之后社会讨论热度最高的名词,收获了“在天成佛,在地成魔”这一形象的双面比喻。平流层臭氧为地球罩上了一层保护伞,人们为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奔走呼吁言犹在耳,而对流层臭氧却成为 ...»详细2020年07月07日 -
垃圾分类是培育公共意识的一个切口
专门立法,意味着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法定义务,具有某种强制性。垃圾分类井井有条,来源于每一个人的遵规守矩。某种意义上,垃圾分类不只是分拣垃圾的事,也是培育公共意识、推动社会治理的一个典型切口。随 ...»详细2020年05月12日 -
三部门印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能力建设实施方案》
中国环境报记者谢佳沥北京报道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短板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部研究制定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能力建 ...»详细2020年05月06日 -
中办国办印发《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措施》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措施》,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防治攻坚战 ...»详细2020年05月06日 -
“公众最喜爱的十本生态环境好书”揭晓
中国环境报记者杜宣逸4月23日北京报道第一届“公众最喜爱的十本生态环境好书”于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揭晓。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出席揭晓仪式,对入选出版机构及作者表示祝贺,同时宣布第二届“公众最喜爱 ...»详细2020年04月24日 -
《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2020年版)发布
中国环境报记者杜宣逸北京报道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我国生态环境基准——《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2020年版)(公告2020年24号),这是继我国首个生态环境基准——《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镉》( ...»详细2020年04月13日